垃圾必须分类定时定点投放,湿垃圾必须破袋投放……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垃圾分类7月初在上海实施。如今,这项政策已经落地两个多月了,落地效果如何?
记者9月6日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获悉,截至8月底,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4500吨/日,较2018年底增长了5倍;湿垃圾分出量已达9200吨/日,较2018年底增长了130%;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低于15500吨/日,比2018年底减少了26%。这是自7月1日垃圾分类条例正式实施后的最新数据。
目前,上海市已完成约两万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,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全部更新。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1092辆、干垃圾车3197辆、有害垃圾车80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154辆,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9609个、中转站144个、集散场8个。
“上海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典范,在很短时间之内,厨余垃圾的分出率很高,质量也很好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热度空前提高,效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,这些变化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。”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。
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安淼表示,未来,湿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规划研究将成为重点,现实中湿垃圾处理能力还存在滞后,所以要在布局方面做更多的工作。
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在制定过程中,起草组曾经向上海大学环境化工学院教授钱光人征求过意见,他坦言,自己当时“真的没有想到垃圾分类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”。
“当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曾经邀请我参加一个节目,节目中让我对上海的垃圾分类做一个判断,我说我估计蛮难的。结果没有想到,这次垃圾分类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,还有塑料袋的收费,一个塑料袋竟然可以收到2块钱、3块钱。”钱光人说。
秦峰也表示,自从7月1日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后开始,上海进入末端的垃圾种类、产量和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明显变化。在上海各类垃圾处置量中,可回收物、湿垃圾分出量较2018年底均有大幅增长,干垃圾处置量则明显降低。根据他提供的数据,今年7月,上海市干垃圾的低位热值达到13054.4kJ/kg,相比6月7309.6kJ/kg的数据增长了78.6%。而7月干垃圾的含水率则达到34.3%,比6月56.45%的数据降低了39.2%。“干垃圾的热值突然上升,水分明显下降,这个变化是事先预测到的,但是没有想到变化会这么大。”秦峰说,“我们事先预测,垃圾分类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,但没想到这次动员得这么彻底,所以湿垃圾的量和程度都比以前有所增加。”
垃圾分类推行效果超出预期,同时也带来了一些“幸福的烦恼”。
问题之一是湿垃圾处理。秦峰坦诚,关于湿垃圾的承载量,他们有些预估不足,因为分类收集来得比较突然。“目前关于湿垃圾处理的一些相关技术正在研究当中,很多突破性的成果还没有,但是我们的项目已经不得不上。”
而对于超量的湿垃圾,他们主要采用“集中+就地”相结合的方式,应对设施能力不足,来平衡新增加的湿垃圾量。
而在工艺选择上,近阶段可能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厌氧发酵的工艺,会生产一些沼气、沼渣等。但沼液和沼渣得不到很好的利用,这对于它整个工艺流程的经济性影响又比较大,使得处理代价比较高。
齐玉梅也表示,垃圾分类推行后,出现了几种不适应,如收运系统不适应、定时定点不适应、居民行为习惯不适应等。所以,未来上海市将从几方面继续完善解决自身的问题。
咨询热线
400-970-0989
周一至周日:9:00-18:00
合作邮箱
BD@heart-eco.com
总部地址
南昌市青山湖区昌东大道1111号20栋
2019 版权所有 © 江西小红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赣ICP备19011967号-1